3.5 構造圖成圖操作步驟
地震構造圖是一種以地震資料為依據,用等深線(或等時線)及其他地質符號(斷層、尖滅)顯示地下地層面起伏形態的一種平面圖件。
作用:反映地質時期的構造特征,提供井位依據。
分類:等t0圖、等深度構造圖。
1.編輯需要做構造圖層位的Fault Boundary:Basemap→Edit→Fault boundary進入Edit Fault Boundaries窗口(圖3-22)。
Edit Mode:Eenter(輸入);
Select Horizon:選擇需要輸入Fault Boundary的層位名(圖3-23);
圖3-22 Edit Fault Boundaries對話框
圖3-23 Select Horizon對話框
Select Fault:選擇需要制成Fault Boundary的斷層名(圖3-24);
圖3-24 Select Fault對話框
選擇完畢后,依據Basemap中所選層位的斷點,將其相連成Fault Boundary(圖3-25)。
圖3-25 斷層的平面組合
到此完成對目的層位的fault boundary的輸入,當需要對Fault Boundary作修改或刪除時,選擇圖3-22中Edit Mode中的Edit、Delete模式即可。
2.選擇需要制作構造圖的邊界范圍:Basemap→Edit→Boundaries→Clipping Surface(圖3-26)圈定邊界范圍。
圖3-26 Basemap的Clipping Surface對話框
3.構造圖成圖:Basemap→Gridding→Structural Gridding(圖3-27)。
圖3-27 Structural Gridding對話框
Domain:Time;
Surface Types:Seismic Horizons,選擇層位名;
Constraints:Fault Boundaries,選擇層位和對應的斷層名,如圖3-28所示;
Constraints:Clipping Surface Boundaries,選擇所圈定的邊界范圍(圖3-29);Parameters:通過網格及等值線參數可以設置其光滑度、間距等參數;
Outputs:可設置自動顯示和自動保存。
以上設置完成之后,點擊Apply即可生成該層位的構造圖(圖3-30)。